欢迎光临江南竞技官方网站!
语言选择: 中文版 ∷  英文版

让最彪悍的巴顿和他的虎贲之师第3集团军都磕掉大牙的坚固堡垒

时间: 2023-12-15 04:44:45 |   作者: 江南竞技平台app

  摘要:要说起美军在二战中最著名的战将,自然非巴顿莫属。他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光彩耀眼,能得到这样的赞誉,也算名至实归。他在诺曼底登陆后指挥的部队,第3集团军在欧洲大陆上也是所向披靡,成为美军在欧洲战场上的头号精锐王牌。

  要说起美军在二战中最著名的战将,自然非巴顿莫属。他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光彩耀眼,能得到这样的赞誉,也算名至实归。他在诺曼底登陆后指挥的部队,第3集团军在欧洲大陆上也是所向披靡,成为美军在欧洲战场上的头号精锐王牌。

  美国陆军第3集团军这支部队,人们往往就会立即想到巴顿的大名。与古今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将领一样,身材高大又充满个性的小乔治·S.巴顿中将经常被形容为第3集团军的灵魂人物,第3集团军也无疑是这位“血胆将军”手下传奇式的“铁血军团”。虽说进攻梅斯时巴顿只动用了一个军的兵力,但整个战役的过程和行动方案的制订仍然与他本人息息相关。为了能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巴顿在梅斯之战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就先来谈论一下巴顿的从军生涯,以便理解美军当年进攻梅斯的做法并非是由于巴顿的天才或是个人喜好,而纯粹是为形势所迫的缘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的高级将领们在普通士兵的眼中无疑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们既没有个性又态度冷淡,而且总是缩在离前线数千米之外的后方指挥着整个军团的作战。将军们的个人行为仅仅在总部的公报中略有提及,他们与下级官兵的接触几乎为零。好在这种情况很快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新闻媒体和民众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普通老百姓终于能从前线传回的照片和各种新闻纪录影片里了解到战局的走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国都为自己的军队配置了战地记者,有了这些狂热新闻工作者的存在,各条战线上的战况和各种所见所闻纷纷通过报纸和杂志刊载出来,同时也大幅度的提升了军队高级将领们在公众当中的威信。随着对将军们的个人崇拜以及胜利新闻大幅标题风气的盛行,盟军中便诞生出了两位超级大英雄,英国的蒙哥马利和美国的巴顿。对那些头脑简单的记者来说,他们并不会去关心和考量这两名将领能力的高低,蒙蒂和巴顿只是为他们的新闻报道“添油加醋”的原料,他们要的只是两人在不经意间露出的各种“惊世之语”而已。对于盟军中其他平时显得并不那么“聪明”,但骨子里却是深谋远虑的将领,记者就往往会将他们撇在一边,甚至懒得去进行所谓的“批判”,比方说美军记者就从没为辛普森和布莱德利拍过什么像样的新闻影片。

  巴顿于1885年11月11日出身于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富有的美国军人世家。所以从一开始,巴顿在家庭背景上就有别于其他那些出生贫寒,但通过后天努力成材的美军将领。

  直到12岁为止,巴顿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虽然当他最终被送往学校就读时几乎一字不识,拼写能力也一直不好,但头脑中却装满了他父亲教给他的各种知识,并向老师证明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从学校毕业后的巴顿于1904年入读西点军校,虽然说环境变了,可在该校的经历并没有让他的智力获得多大的提升,反倒是使他转型成了一名运动好手。有意思的是,巴顿在体育上的成就与他后来在职业生涯中的表现多少也有些关系。他发现了自己不适合参加那些需要团队合作精神的运动,而他所娴熟的骑术和射击都带有个人表演的性质。1909年从西点毕业的巴顿参加了骑兵队,然后靠着自己家族在社会中的关系和地位迎娶了一位新英格兰的女继承人。这一举动无疑成了巴顿从军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此后他很快就打通了与军界上层人士间的关系,并与时任参谋长的亨利·史汀生(未来的战争部长)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正因为有如此特殊的关系网,巴顿才能够在时运不济的时候不至于被排挤出去,同时还获得了高层不少有影响人物的全力支持(比如艾森豪威尔)。

  要说巴顿的首次参战经历,那还是在1916年对付墨西哥人起义的潘趣维拉战役时的事情。在这场几乎是好莱坞骑兵电影翻版的进攻中,巴顿的表现引起了未来的美国欧洲远征军司令官潘兴将军的注意(巴顿当时担任潘兴的副官)。

  在潘兴的提拔下,巴顿于1917年赴法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充满战斗渴望的他当时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指挥一个步兵营,要么就率领一支刚组建的坦克部队投入作战。经过一番考虑后,巴顿还是选了指挥坦克部队这样一支在当时还基本算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新兵种。在他的严格训练下,巴顿的坦克部队成了当时美国远征军中最时髦的部队。不过对于美国陆军来说,巴顿做出的最大功绩还是将坦克这样一种革命性的新式武器引入了美国。

  1918年9月圣米耶尔战役爆发后,苦苦等待时机已久的巴顿终于逮到了教训德国人的机会。尽管这个战役本身并不算十分关键性的战斗,但对巴顿来说它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作战体验。他在激战中不断地东奔西走,几乎完全靠步行来指挥战斗。可当时美军的高层非但不欣赏巴顿的战斗特色,反而指责他企图独自对抗圣米耶尔战区内整个德军集团的个人冒险主义。9月底,巴顿在马斯-阿贡讷战役中受伤住院,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投降后他才发现了自己已从上尉被提升为上校军衔,从此以后他就在心目中逐渐确立了以装甲部队快速歼敌的作战方针。当时的巴顿可能没想到这个核心战术将在未来陪伴自己走过整整26年的时光,并为他带来辉煌的荣誉。

  与巴顿原来的预期正相反,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西方各国都在和平年代中大力裁军。眼见陆军部不再对装甲部队有兴趣的巴顿只得再次转职成了一名骑兵军官,要不是乔治·马歇尔将军再次将他提拔出来的话,巴顿非常有可能会以一名上校的身份退役。从这一点上来说,马歇尔的举动无疑让巴顿的职业生涯产生了第二次转机。

  时间一晃就到了1940年。德军新式的“闪击战术”在西欧战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不小震撼的巴顿于是全身心地投入为坦克游说的活动中。随着美国陆军逐渐走上战争的轨道,巴顿也被委派前去指挥新建第2装甲师的一个旅,训练时对部下要求严格的他很快就在新兵中获得了“血胆指挥官”的绰号。用巴顿自己的话来说,“装甲进攻战术的发展,将使我的部队成为整个美军中最厉害的部队”。巴顿平日祈祷虔诚,可又会用下流话骂人。虽然他是一个多种矛盾因素的综合体,却在手下的官兵之中广受爱戴。士兵们往往十分讨厌只会用严苛的制度来压制部下的长官,反倒是对巴顿这样一个既严厉又出色的人仰慕不已。

  北非战役和西西里之战中巴顿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并向全世界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可是麻烦事也随即接踵而至。因为在西西里的野战医院中动手打了一名装病士兵的耳光,巴顿的这一“粗鲁举动”很快就被见了报,导致他被解除了第7集团军司令的职务。对于普通美国大众来说,巴顿的名声与其说是一名出色的将军,倒不如说只是一个爱出名的吹牛王。造成这么多麻烦事的缘由,还是因为巴顿的人格过于复杂。从表面来看,他那支时刻别在腰际的象牙柄转就无时不在体现着主人那种喜欢表现自我的外露性格,可在巴顿的内心深处他却又是个容易动感情的人,还经常会为了某件伤感的事情而落泪。

  自从被“遣返”回美国后,不安分的巴顿又在盟国计划反攻欧洲大陆的时期惹上了新的麻烦。由于在一次民间演说时激怒了盟国苏联,巴顿的能力再次受到了质疑。后在新任美国远征军司令布莱德利的安排下,他被调往伦敦东南部去指挥当时还不存在的第3集团军。高层的意思是要用巴顿的身份来迷惑德国的谍报网,让他们错误地认为未来盟军登陆的地点非常有可能会是在加莱而不是诺曼底。憋了一肚子气的巴顿可无法担任这种闲来无事的“空头司令”,他利用最近一段时间开始积极研究起“霸王”行动来,甚至还给出了不少的批评意见,可就是无人理睬。

  诺曼底登陆过后一个月,虽已身在法国但手头依然没有一兵一卒的巴顿终于按捺不住了。他清楚自己已经59岁,如若再不能亲身投入战斗的话,可能就会永远地身处二线指挥官的位置。诺曼底战役的转机终于给他创造了大显身手的机会,盟军最高统帅部在8月1日正式委任巴顿指挥美军的第3集团军,他的名字与他所热爱的部队一同又出现在了各大报刊的头条新闻位置上。当时巴顿的名气是如此之大,甚至让他的敌人都错误地认为他将指挥盟军的一个集团军群前来横扫整个法国。

  第95步兵师属下第379步兵团的一名名叫查尔斯·克劳福德(Charles Crawford)的年轻排长,刚于10月来到位于梅斯东南的一处桥头堡参战。他后来回忆了巴顿在11月5日对第379团发表演讲时的情况,我们便能从中了解到这位著名“血胆将军”的突出个性:“我师刚刚加入第3集团军的序列,巴顿将军就下令把本团的高级军官和士官们召集起来,说要亲自前来为他们打气。当时在那片又冷又潮的会场上聚集了大约500多人,大家甚至能听到从远方前线那边传来的隆隆炮声。随着‘立——正’口令的发出,我下意识地转向道路的朝向,接着周围就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声。只见一辆挂有三星中将旗的吉普车在两辆宪兵吉普的陪伴下,缓缓地驶入了会场。在一片肃静之中,我亲眼望着巴顿那辆漆得崭新的座车离开了车队序列,径直向我所站的位置开来,并在士兵队伍前方大约50码的位置停了车。等司机降下挡风玻璃后将军本人从车座上站起身来,一旁的军官赶忙下令让大家稍息。在我的印象当中巴顿应该是个身材高大而又双肩宽阔的指挥官,但当他从车内完全直立起来的时候我还是吃了一惊,毕竟自己在之前还从没见过像他这样‘雄壮如牛’的高级将领。在如此接近的距离内,我能清楚地瞧见他钢盔上的三颗银星,以及他穿在身上的那件带编织领口的坦克兵用夹克衫。将军的腰间系有一条带着黄铜扣子的腰带,不过似乎系得有些过紧,只能勉强维系住他的上半身。除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要算是别在将军胯下的那对标志性的镶珍珠的象牙柄左了,它们都被装在带有铜扣子的小型枪套中,并用皮带挂在他的腰带上。在普通士兵的眼里,站在吉普车里的巴顿就像是站在四轮战车中的赫拉克勒斯。当将军开始开口讲话的时候,他那种高亢的嗓音却与他粗鲁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最初他演讲的内容让我觉得有些失望,但没过多久我就意识到将军所说的其实并没有错。这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对一群年轻人的训导,巴顿并不想在我们面前用华丽的辞藻来掩饰未来战斗有多么艰苦,而且他很快就抓住了要点。我记得他在演讲中有过这么一句话:‘你们的师长告诉我,说你们是一支渴望战斗的优秀队伍。我那时答复说让他先不要着急,还是先等他把手下带去打上两个星期,再来告诉我他们到底优不优秀也不迟。’巴顿的话很明显是一种警告,他要提醒我们注意在战斗中如果不当心的话就会很快丧命。当时我曾环顾四周,结果只瞧见了一群眉头紧蹙、如同花岗岩一般的面庞——他们也许听得血液都已经凝固了,基本上没有人敢眨一眨自己的眼睛。接下来巴顿又强调了勇气在战斗中的重要性:‘我已经要你们的指挥官立即交出所有的挖掘工具。我可不想让自己的部队在作战的时候老是靠挖掘防御工事混日子。不过假如你们中的某些人坚持要挖坑躲避的话,我是不会强行把你踹出来的。另外,我不希望听到你们有人对我说什么我们被炮火压制之类的屁话。如果你们不能在战斗中勇往直前,那么就别给我回来好了。你们必须牢记一点,那就是一个人在战场上只有不断奋勇前进,才会有活下去的机会。’他这段特别以着重语气说出来的话,立即使会场内的紧张气氛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让我觉得巴顿当时的腔调就好似在对全世界的听众宣扬他的末世预言。这真是无比糟糕的一天。以前我只是从新闻报纸上晓得真正的战争大概是个什么模样,但如今我已明白自己马上就要亲身体验上这种滋味了,除了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之外别无他法。在国内训练时期的好日子结束了,我很气愤以前居然没人出来向我说明战争是这么个鬼样子,感觉受了欺骗的自己就像个傻瓜一样乖乖地跟着部队来到了梅斯。巴顿这时也似乎察觉出了士兵的不安心理,他马上用一个有关美军士兵和英国小姐热恋的笑话缓解了大家压抑的心情。到最后,将军高举起自己紧握着的右拳,向士兵们道了声‘我祝你们好运’,接着坐下并关上了车窗,整个车队于是便迅速掉头驶离了会场。”

  梅斯战役爆发前的美国第3集团军由三个军组成,它们分别是第20军、第12军和第8军(第8军前段时候还在布列塔尼半岛肃清残余德军)。巴顿指挥部的参谋人员大多是骑兵出身,曾跟随巴顿从北非、西西里一路转战至法国,并且都是他那套“以速度出奇制胜”战略方针的坚定拥护者。坦白地讲,巴顿参谋团虽然长期处在他们那位喜怒无常的长官的阴影之下,但他们的内部工作却从未受到任何影响。平日里讨厌思考逻辑问题和处理俗事的巴顿经常会离开他的驻地独自一人前去巡游旧时的古战场,边叼着雪茄烟边对它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所以每当巴顿跑出去怀旧的时候,一个高效率的参谋团就成了第3集团军内部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过话要说回来,尽管巴顿脾气火暴,可他还是十分重视处理与同事间的协作关系,这种优良的习惯会从始至终保持到战争结束。

  到1944年8月底为止,巴顿的第3集团军拥有七个步兵师、两个装甲师以及大批后勤、指挥单位,总计有314?814名官兵。初经战阵的第3集团军士兵斗志昂扬,充满了对杀敌立功的渴望。与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军队一样,巴顿的部队拥有高昂的士气、自上而下的统一指挥以及一名出色的将领。有人甚至说,第3集团军完全是一支为巴顿量身打造出来的军团,而每个加入该部队的普通士兵都会骄傲地向他人宣称:“能与巴顿将军一同奋战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

  其实就梅斯之战本身来说,我们的兴趣只集中在第3集团军麾下的第20军身上。当时刚完成横穿法国追击德军任务后的第20军,是由沃尔顿·H.沃克(Walton.H.Walker)将军指挥的部队。和巴顿一样,沃克也是参加过1918年圣米耶尔战役的一名老兵。从外表上看,沃克就像是一头身材短小、脸庞宽大、满面怒容的凶猛斗牛犬。战后负责撰写巴顿传记的拉迪斯拉斯·法拉戈,曾相当无礼地把沃克形容为是“一只圆滚滚的油桶”。尽管巴顿自己很欣赏沃克的能力,但他实际上从未严肃认真地对待过沃克。于是沃克只能借着这位他所崇拜的上级身上的光环,从一次次的战斗中体现他自己的价值,这对一个军长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与巴顿那种喜欢自我表现的嗜好不同,沃克是个朴素的人。他从来都是只穿一双士兵皮鞋,腰系一条普通的厚边腰带。在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无人欣赏沃克那种平易近人的个性,所以他可没有像巴顿那样的大批崇拜者。从他身上你休想找到任何传奇故事,也榨不出一点趣事或是逸闻。巴顿认为沃克最优秀的品德,就是你叫他去干什么他都会乖乖的从命,于是便把他长期保留在军长的这一职位上。

  和集团军的情况类似,美军军级编制内的各师在战时也会因为战况的不同而有所调动,只不过他们无一例外地都会在必要的时候得到工兵、炮兵和医疗单位的支援。对于美军来说,师才是他们最基本的战术单位,各师所属的团会在战时陪伴着该师的指挥单位共同作战直到战争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军步兵师在执行作战行动时,同样将获得以下单位的加强,其中就包括了:若干个野战炮兵营,一个医护营,一个工兵营,一个军需营,一个通信连,一支侦察分队,一个军械连,一个防空营,一至两个坦克营以及一至两个坦克歼击营。

  美军步兵师的骨干力量在于它的三个步兵团,每个都由一名上校级军官负责指挥。每个步兵团下辖三个营,每个营又下辖三个步兵连和一个重武器连。同时美军也为它的步兵团配备了工兵、炮兵和坦克部队,一旦爆发战斗,这些部队就会立即组织成为团级战斗队(Regimental Combat Team,简称RCT),以便能在作战中发挥多兵种协同的优势。

  至于美军装甲师在编制上则与步兵师有着诸多不同之处。装甲师的核心战斗力量不是团而是它的三个装甲战斗群(Combat Command),由一名准将或上校负责指挥。每个装甲战斗群由各种坦克、坦克歼击车、装甲步兵、自行火炮等单位组建而来,都拥有实行独立作战的强大机动能力。

  二战后期战役中的德军与美军相比就显得相当落后了,他们直到1944年年末还在大量使用马匹行军,并用它们来拖曳各种重型装备。不过美军的高度机械化并不代表他们就没有一点难处。为保障前线每一名士兵的作战能力,美军就必须组织大量后勤力量来保障他们的供应和补给,这无疑加大了对补给能力的要求。

  1944年8月,位于梅斯战区内的美军第20军拥有第5、第90步兵师以及第7装甲师这三个师的部队。其中由勒罗伊·欧文(LeRoy Irwin)少将指挥的第5步兵师是一支正规军,先前一直都在冰岛担任防御任务;第90步兵师则刚在雷蒙德·麦克莱恩(Raymond Mclain)准将的指挥下结束了不走运的诺曼底战役;与这两个师一样,西尔维斯特少将的第7装甲师同样也在诺曼底战场损失轻微。所以说还没经历过梅斯血战的第20军还是一支初出茅庐的队伍,他们并不知道将有一场长达两个月之久的大战在等待着他们。

  本文节选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摩泽尔河畔的血战:突破梅斯筑垒地域》,全书264页,31万字,300张照片和地图,全面介绍了令巴顿和第3集团军都头痛不已的梅斯战役,这场战役在二战中很少被提及,几乎是鲜为人知的,但恰恰是在梅斯这座堡垒要塞面前,第3集团军经过了几个月的艰苦鏖战,才完全占领了梅斯。

  本书作者潘学基,是一位对二战欧洲战事有着深入研究的民间学者,著有《被遗忘的战斗:马斯河突出部1944》、《卡西诺战役1944》、《火过沙留痕 : 隆美尔非洲军团的覆灭》、《大漠烽烟急 : 隆美尔非洲军团征战录》等二战专题书籍。本书是潘学基的又一力作,史料详实,叙述严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各新华书店,以及京东、当当、淘宝“知兵堂书店”购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